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3-07-07 17:07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批準號:18AKS011

       所在學科:馬列·科社

       項目負責人及單位:張艷國  江西師范大學 

       進行時間:2018.06-2021.12

       最終成果:《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

       代表性論文和著作

       本課題已出版著作3部,在權威報刊等發表17篇相關學術論文,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1.《<論語>智慧賞析》,專著,張艷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成果作為“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之一,獲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顏氏家訓>精華提要》,專著,張艷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成果作為“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之一,獲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3.《中華家訓講讀》,專著,張艷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成果作為“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之一,獲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4.《植入與生長:在探索中前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文,張艷國,《史學理論研究》(CSSCI)2020年第4期。被引1次,被下載611次。(據中國知網,截止2023年7月3日,下同)

       5.《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學習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論文,張艷國、凌日飛,《社會主義研究》(CSSCI)2019年第4期。被引22次,被下載2726次。

       6.《顏之推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感悟》,論文,張艷國,《學術研究》(CSSCI)2022年第2期。被引1次,被下載604次。

       7.《家國同構:顏之推與<顏氏家訓>述論》,論文,張艷國,《人文論叢》(CSSCI)2021年第1期。被下載256次。

       8.《系統整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文獻的學術價值——兼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選集(1920—1927)>》,論文,張艷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9年第2期。被引3次,被下載763次。

       9.《始終堅持和高揚唯物史觀理論旗幟》,論文,張艷國,《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7月1日第A02版。

       10.《堅持唯物史觀 不斷走向勝利》,論文,張艷國,《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7月12日第A04版。

       11.《苦難出思想——〈《顏氏家訓》精華提要〉跋》,論文,張艷國,《社會科學動態》2021年第1期。被引1次,被下載296次。

       12.《中華家訓具有文化凝聚力和社會組織力的重要價值——<中華家訓講讀>跋》,論文,張艷國,《社會科學動態》2020年第12期。被下載113次。

       13.《站在人類文化的高端領悟<論語>智慧——〈《論語》智慧賞析〉跋》,論文,張艷國,《社會科學動態》2020年第11期。被下載230次。

       14.《新世紀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研究述評》,論文,張艷國、毛旭翀,《社會科學動態》2020年第8期。被引2次,被下載876次。

       15.《關于<李大釗、瞿秋白對俄國道路的認識>的意義和價值》,論文,張艷國,《社會科學動態》2019年第5期。被引1次,被下載293次。

       16.《習近平家風觀的形成: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實踐條件》,論文,康鳳云,《江漢論壇》(CSSCI)2021年第1期。被引29次,被下載2947次。

       17.《焦裕祿精神的話語變遷及其當代意蘊》,論文,康鳳云、黃仁森,《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20年第4期。被引6次,被下載1126次。

       18.《論鄉村振興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論文,鐘偉、鐘俊,《臨沂大學學報》2020年第3期。被引1次,被下載325次。

       19.《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民主的發展思路》,論文,鐘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被引1次,被下載231次。

       二、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要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因此,本課題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論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系統論述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發展方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澎湃的精神動力。

       系統研究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方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工作,提出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流派的文化發展話語體系,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诖,開展新時代文化創新研究工作,有利于我們充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話語體系提供理論遵循。另一方面,有利于積極回應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優越論,旗幟鮮明地反擊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堅決反對各種貶低、否定、歪曲黨史、國史、軍史、中華文化史、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等錯誤言論;有利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積極推進中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克服主旋律弱化、輿論紊亂和網絡混亂的傾向,努力擔負起新時代文化創新研究的使命擔當。

       三、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批準號:18AKS011)于2018年6月正式立項,2021年12月實際完成。2023年6月通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驗收,以“優秀”等級結項(證書號:20232153)。

       本課題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出發,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歷史基礎、深刻內涵、實踐路徑、發展目標等展開研究,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域和知識創新場,并循此邏輯維度,勾畫、描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清晰脈絡并構建其知識要素綜合體。

       (1)分析新時代文化創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基礎,就要從其所處的時空間維度去把握。從世情看,要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創新機遇;從國情看,要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創新訴求;從民情看,要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文化創新期待;從黨情看,要把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使命;從敵情看,要把握文化軟實力競爭中的文化創新需求。新時代文化創新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支撐,為文化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條件、堅強的政治保證、穩固的民生根基、深厚的綠色底蘊。文化建設中存在文化供給與需求、文化生產與消費等多重矛盾,驅動著新時代文化創新。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關于文化發展、文化建設、文化創新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文化創新提供了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文化發展歷程、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文化發展作用、以變化發展觀點看待文化創新意義、以人民群眾觀看待文化價值旨歸。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基本方針,不斷推行文化體制改革,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3)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創新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創始期、定型期、發展變化期。創始期指的是從原始社會一直到夏商周的階段,定型期指的是春秋戰國至秦漢數百年時間,發展變化期指的是魏晉南北朝至清朝末年?傮w而言,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是朝著多彩、燦爛的方向良性發展。歷經數千年發展演變的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鮮明的教育和警示作用、獨特的多元一統性和包容性等東方文化的特點。

       (4)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創新是一個長期、曲折、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萌芽與準備、奠基與發展、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化創新、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創立與發展四個歷史階段。萌芽與準備期為鴉片戰爭爆發至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中國主要學習的是器物文化,并“試圖尋找一條會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徑,從而解決中國文化面臨的危機與困境”。奠基與發展期為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至民國初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的破產使人們認識到,要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既要學習西方的物質文化,也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之后,資產階級改良派與革命派先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并加以實踐。這些實踐不僅推動了中國政治變革,同時也帶來了社會變革和移風易俗。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為1915年新文化運動爆發至1919年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推行尊孔復古,以期復辟帝制。面對此種情景,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反對尊孔讀經,反對定孔教為國教的浪潮,并最終形成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力地動搖和打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中國的知識分子與廣大青年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洗禮,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浩浩蕩蕩的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為之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創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長期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在延安時期最終得以形成,并形成了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指明了正確道路。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創新始終面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因此,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近代中國文化創新的進程始終與救亡圖存的政治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沖突、融合的過程中進行,在新舊文化的激烈對抗、沖突過程中形成。

       (5)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和文化創新之間具有內在的良性互動邏輯,推動著新時代文化創新不斷前行。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有著相同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有著共同的價值指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因此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得以邏輯契合,得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文化自覺與文化創新的互動需要實踐作為基礎,它們有著一致的文化認知、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相當的功能效用;文化自覺需要文化創新作為有效支撐,文化創新需要文化自覺的推動和保障。同時,要完成新要求、新任務,實現新目標、新前景,就必須堅持自身的實踐指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基礎上,優化制度,以加強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主陣地建設;注重包容,于多樣性文化交流中完成統一;守正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推進文化發展。文化自強與文化創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形態,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還形成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文化自強是文化創新的目的,文化創新是實現文化自強的關鍵。要實現新時代文化自強與文化創新的互動,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破解存在的現實問題和困境。

       (6)新時代文化創新的深刻內涵主要體現在時空意蘊、戰略定位、價值意蘊三個層面。從時空意蘊而言,中國共產黨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既受到了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同時也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答案”,推動了世界各種文化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從戰略定位而言,文化創新既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又為我國增強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驅動力。從價值意蘊而言,有助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時代主題,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文化創新的主力軍。積極創新傳播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化手段和各種載體,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使文化創新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征。

       (7)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具體路徑選擇有:一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正確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體系;二是立足文化實踐,正確認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力,以提升文化自覺自信;三是加強文化發展頂層設計;四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五是通過不斷推進城鄉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以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六是通過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七是通過提升文化感召力、文化創造力、文化生產力,以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

       (8)新時代文化創新的發展目標是構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時代的、世界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樣式、中國內涵和中國魅力的文化創新話語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目標,則必須在堅持新時代文化創新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時代的、世界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樣式、中國內涵和中國魅力的文化創新話語體系,建立健全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目標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現實要求。

       (9)新時代文化創新具有深刻而又嚴密的邏輯自洽性,其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表述雖然有不同的內容側重,但三者之間互為表里,渾然天成。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的交織構成了歷史邏輯的動態樣式和多維面向,實踐邏輯與歷史邏輯是價值邏輯切入現實的整體性呈現和立體化建構,歷史邏輯是對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雙向互動的綜合把握和背景設置。新時代文化創新著眼于傳統、當代、未來的三重維度,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具有先進性、導向性、時代性、繼承性、科學性、民族性、開放性、超越性、聯動性等特征。文化創新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客觀要求;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需求;是樹立高度文化自信的有效機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該項目研究成果對推進新時代文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四、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學術價值

       (1)有利于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規律的認識。本課題既堅守中國文化本位,又堅持文化開放與文化創新,把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與時俱進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創新有機結合起來,科學揭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歷史基礎、深厚底蘊、內在力量與內在活力,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2)有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文化創新理論體系。本課題充分貫徹黨和國家關于加強文化創新的精神和要求,使新時代文化創新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增強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堅持原則,捍衛真理,積極回應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優越論,旗幟鮮明地反擊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努力擔負起新時代學術研究和理論宣傳的使命擔當。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群眾對文化創新發展的美好向往為中心,解決主旋律弱化、輿論紊亂、網絡混亂等新問題,既堅守根本、凸顯特色,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使課題研究具有與新時代文化創新要求相匹配的理論深度,擔負起建立中國氣派、中國流派和世界水平的文化創新成果的文化使命和歷史使命。

       (二)應用價值

       (1)為鑄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基本遵循。本課題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內涵和要求、立場和原則,為科學制定文化創新的發展戰略,明確步驟、階段、動力,把握創新的條件及采取的措施,從而鑄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供基本遵循。

       (2)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本課題深入探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有關文化發展理念、文化價值取向、文化認同強化、文化傳播暢通、文化理性選擇等問題,有利于增強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匯聚起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全社會合作互動的強大合力,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3)為政府和社會開展文化創新工作提供咨詢和參考。本課題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發展頂層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可供相關黨政宣傳思想文化部門轉化為政策依據和決策參考,做到精準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五、專家簡介

       張艷國,1964年生,湖北仙桃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研究員、二級教授,現任南昌師范學院校長。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領導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后合作導師;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團隊負責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首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高等學校第七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關于歷史科學重要論述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研究”首席專家,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右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首席專家、主任,江西省新文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文史哲組組長,江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歷史教學問題》《蘇區研究》《晨刊》等專業學術期刊編委等。

       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9年)、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4年)、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2年)、江西省首批“贛鄱英才555人才工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0年)、湖北省宣傳文化系統首批“五個一批”人才(2004年)、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1年)、湖北省省直機關第二屆“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等。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暨教育部職業院校教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文化藝術類委員(2021-202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審核評估專家、教育部本科高校合格評估專家、教育部人才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社科項目評審專家;民政部第二屆“全國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會科學》匿名評審專家、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副會長、江西省歷史學會會長等。

       在《中國社會科學》《史學理論研究》《中國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人民日報》(學術版)、《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整版、學術專版)等頂級期刊、權威報刊、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近百篇次被各大報刊全文轉載(《新華文摘》16篇次、《中國社會科學文摘》7篇次、《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篇次、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各刊62篇次、其他報刊7篇次),30余篇次被各大報刊“論點摘編”(《人民日報》1篇次、《光明日報》8篇次、《新華文摘》15篇次、《中國社會科學文摘》4篇次、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各刊2篇次、其他報刊6篇次)。

       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如《史學理論:唯物史觀的視域和尺度》《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張艷國自選集》《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論語〉智慧賞析》《中華家訓講讀》《〈顏氏家訓〉精華提要》,受到著名歷史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邵鴻同志肯定性批示)等20余部,主編《儒藏》“精華編”第197冊(與馮天瑜教授合作主編)、《資政史鑒·為政卷》(與曾成貴研究員合作主編)、《江西綠色文化研究》(主編)、《中國社會轉型研究》(與萬振凡教授合作主編)、《史學家自述——我的史學觀》(胡繩先生題寫書名,主編)、《社會治理》(十三五、十四五高校重點規劃教材,1版,修訂2版;主編)《國家治理與中國道路》(主編)等著作20余部,等等,受到學術界廣泛認可與好評。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關于歷史科學重要論述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研究”(在研,項目編號LSYZD2100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五四運動百年記憶史整理與研究”子課題“人物記憶:五四人物記憶史史料整理與研究”(在研,項目編號18ZDA20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儒藏》精華編”子課題“《儒藏》禮部之屬”研究(結項優秀,項目編號04ZD041),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實現路徑研究”(結項優秀,項目編號18AKS011),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2022年度重點課題立項重大項目“習近平關于黨的歷史重要論述研究”(結項中,項目編號22ZXHYZ01),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科研資助項目“中國文化的現代魅力書系”(在研,中宣干字〔2020〕118號),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漢口銀行公會與地方社會研究(1920-1938)”(結項良好,項目編號13BZS05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藏》編纂與研究”子項目“《儒藏》子部之禮教之屬”(結項優秀,項目編號03JD008),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委托課題“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政策建議”(結項優秀,相關成果被民政部采納,項目編號2014MCAKT-006),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項目“河長制在流域生態治理中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研究”(結項優秀,項目編號17ZD07)、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改革開放初期唯物史觀與史學概論體系構建研究”(結項優秀,項目編號10LS01)、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重大委托項目“近代江西省廬山圖書館及文獻整理研究”(結項優秀,項目編號16WTZD07)等。此外,還承擔完成國家博士后課題,教育部、民政部科研項目以及湖北省、江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省級軟科學研究項目等50余項;撰寫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策、建議等,獲得中央領導和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50余篇次,產生積極影響。

       獲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武漢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第二屆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湖北省政府圖書獎;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電視理論專題片類)、湖北省政府新聞獎(理論文章類);民政部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二等獎、優秀成果獎;湖北省暨武漢市、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江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一、二等獎,江西省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等共計40余項。

(編輯:洪冰)

版權所有: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贛ICP備06007514號 贛ICP備1007824號-1

地  址:江西南昌洪都北大道649號  郵  編:330077  聯系電話:0791-88595983

欧美日韩一本二本|欧美freexoxo雏妓|国产精品66|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3D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