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獲結項優秀
來源:社科規劃辦 發布日期:2022-02-24 09:02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批準號:16ZDA195
所在學科:外國文學·中國文學
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及單位:傅修延(江西師范大學)
進行時間:2016.12-2021.12
最終成果:《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共七卷)
代表性論文和論著:
1.《物感與“萬物自生聽”》,《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2“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Neohelicon 2018年第1期;
3. Chinese Narratologies,Springer出版社,2021年;
4.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關于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與變革》,《文學評論》2018年第2期;
5.《論敘事傳統》,《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
6. 《楚帛書四神時空屬性再探——兼論中國上古神話空間優勢型時空觀》,《文學遺產》2021年第3期;
7.《馬克思、布蘭維里耶與生物學種族主義——論?隆皠倮呤穼W”的譜系》,《外國文學評論》2019年第1期;
8.《要素與關系:中西敘事差異試探》,《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
9.《敘事與聽覺空間的生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期;
10.《從八蠻進寶瓷瓶看全球化進程對敘事傳統的沖擊:兼論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文學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2019年第3期。
二、研究背景
傳統的一大意義在于其形成于過去又不斷作用于當下,為了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需要回過頭來認真觀察自己的敘事傳統,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與養分。此外,要獲得對自身敘事傳統的深刻理解,還須將其與西方的敘事傳統作比較,此即王國維所云“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學,勢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學”,他甚至還說“異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本研究堅持以對中國傳統的討論為主線,西方傳統則是以副線和參照對象的方式存在。這種“以西映中”的主副線交織,或許會比不具立場的“平行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因為比較中西雙方的敘事傳統,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深化對自己一方的認識——研究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不存在什么立場超然的比較研究。只有把自己與他人放在一起,客觀地比較彼此的長短、多寡與有無,才能發現自己過去看不到的盲區,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從何而來”及“因何如此”。
本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這就是糾正20世紀初年以來低估本土敘事的偏見。眾所周知,歐美小說的大量輸入與中國小說的現代換型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但在效仿西方小說模式的同時,一種認為中國小說統統不如西洋小說的論調也在學界占了上風。如果以大范圍和長時段的眼光回望歷史并與西方作比較,便會認識到沒有什么置之四海而皆準的敘事標準──中西敘事各有不同的內涵、淵源與歷史,高峰與低谷呈現的時間亦有錯落,其形態與模式自然會有千差萬別,不能簡單地對它們作高低優劣之判斷。中國敘事傳統如崇山峻嶺般逶迤綿延數千年,每個時代的每種文體都對故事講述藝術作出了貢獻,且不說史傳、傳奇、雜劇和章回小說等人所共知的敘事高峰,過去只從抒情角度看待的詩詞歌賦——包括詩經、楚辭、漢賦、樂府和唐詩宋詞等在內,其中亦有無數包含敘事成分的佳作,它們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座儲藏量極為豐富的寶庫。作為這筆無價遺產的繼承人,中國的敘事學家有條件做出超越國際同行的理論貢獻。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學術,沒有走向全面復興的時代大潮,沒有歷史創傷的痊愈和文化自信的恢復,就不會有本研究的應運而生。
三、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一)內容概述
中西敘事傳統比較涉及的范圍廣闊,本研究突破以小說為敘事學主業的路徑依賴,將中西比較的對象擴大到包括作為初始敘事的神話、民間種種涉事行為與載事器物、戲劇與相關演事類型、含事詠事的詩歌韻文以及小說與前小說類小說等。擴大研究范圍是因為如果完全依賴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敘事文本,無視匯入中西敘事傳統這兩條歷史長河的八方來水,對它們所作的比較研究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與廣度。本研究當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敘事載體,選擇以上對象作中西比較,是因為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它們與敘事傳統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強關聯:神話是人類最早的講故事行為,在敘事史上的鑿空作用自不待言;民間敘事作為“在野的權威”和“地方性知識”,對敘事傳統的形成有一種潛移默化地影響;戲劇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大眾接受故事的主要來源,其在社會各階層的傳播遠超別的敘事形態;詩歌的敘事成分經常被其抒情外衣所遮蔽,因此有必要彰顯其“講故事”屬性;小說及其前身一直是敘事傳統最重要的體現者,更需要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予以深化和推進。
(二)重要觀點
1. 中西文化在感官倚重上的不同,導致敘事形式各有不同
既然是對中西敘事傳統作比較研究,就一定要找出兩者差異的根源所在。中西敘事的不同源于各自的語言觀、形式觀乃至相關觀念后面的文化,而歸根結底又是因為中西文化在視覺和聽覺上各有倚重。在聽覺模糊性與視覺明朗性背景之下形成的兩種沖動,不僅深刻影響了各自的語言表述,而且滲透到中西文化中人對事物的認識之中。以故事中事件的展開方式為例,趨向明朗的西式結構觀(源自亞里士多德)要求保持事件之間的顯性和緊密的連接,順次展開的事件序列之中不能有任何不相連續的地方,這是因為視覺文化對一切都要作毫無遮掩地核查與測度;相反,趨向隱晦的中式結構觀則沒有這種刻板的要求,事件之間的連接可以像“草蛇灰線”那樣虛虛實實斷斷續續,這也恰好符合聽覺信息的非線性傳播性質。所以西式結構觀一味關心代表連貫性的“連”,而中式結構觀中除了“連”之外還有“斷”。用文化差異來解釋敘事并不新鮮,從感覺倚重角度入手卻是首次。課題組多年來致力于探討中國敘事傳統的發生與形成,一直在念茲在茲地思考為什么它會是如我們今天所見的這種樣貌,接觸到麥克盧漢的“中國人是聽覺人”之論后,感到他的猜測與團隊此前的認識多有契合,中國傳統敘事的尚簡、貴無、趨晦和從散等表現,只有與聽覺的模糊性聯系起來,才能理得順并說得通,將“媒介即信息”(感知途徑影響信息傳播)這一思路引入研究,許多與中國敘事傳統有關的問題獲得了更為貫通周詳、更具理論深度的解答。
2.生產方式對敘事傳統亦有影響,新形勢下的中國敘事應與時俱進
不同的生產方式導致了不同的中西敘事傳統。西方人歷史上大多為海洋與游牧民族,他們習慣于在草原、大海與港灣之間穿行,其講述的故事因而更多涉及遠方、遠行與遠征。相比之下,農耕文化導致國人更為留戀身邊的土地家園與熟人社會。出門在外必然造成有違人性的骨肉分離,人們因而更愿意遵循“父母在,不遠游”和“一動不如一靜”的古訓。在安土重遷意識的影響下,離鄉背井的出游成了有違家族倫理的負面行為,遠方異域和陌生人的故事自然也就沒有多少講述價值。由于敘事傳統的慣性作用,我們這邊直到晚近仍然熱衷于講述熟人熟事,以異域遠方為背景的敘事作品堪稱鳳毛麟角,人們習慣欣賞的仍是國門之內的“這邊風景”(王蒙有部反映國門內故事的長篇小說就叫《這邊風景》)。
古代敘事較少涉及出游、遠征與冒險,表面看來似乎說明國人缺乏勇氣與冒險精神,但實際上這是順應時勢的一種大智慧。古代中國人主要是農民,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能維持基本的衣食自給,這種無需外求的生活導致我們的祖先缺乏對異域的向往與好奇。中國能夠一步一步地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人選擇了穩扎穩打的發展模式。不過放眼未來發展,形成于農耕時代的中國敘事傳統亟待變革。全球化已是當前世界的大勢所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大批視野宏闊、胸懷天下的國民,不可能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一國之民擁有何種視野與胸懷,是否對外部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又與國民經常傾聽什么樣的故事有密切關系。
3.中華文明垂千年而不毀,與中國敘事傳統的群體維系功能有關
中華文明之所以在世界古文明中碩果僅存,中華民族這一人數最多的群體之所以存續至今而未分裂,與我們敘事傳統的維系功能大有關系。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不會講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能把自己的故事講好,許多民族都曾以自己為主導發展成規模極大的群體,后來卻因內部噪音太多而走向四分五裂。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群體,其發展歷程雖然也是人數越聚越多,圈子越劃越大,但這個圈子并沒有像其他圈子那樣因為不斷擴大而崩裂,這與我們祖先善于用故事激發出群體感有關。
中國故事關乎“中國”,這一名稱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中國”不會永遠只指西周京畿一帶黃河邊上的小地方,秦漢以來中原以外地區不斷“中國化”的事實,讓我們看到中心對邊緣、中央對地方具有難以抗拒的感召力與凝聚力。還要看到漢語中“中國”之“國”是與“家”并稱,這一表述的潛在意思是邦國即家園,國家對國人來說是像家一樣可以安頓身心的溫暖地方。由于中華民族內部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緣關系,中國歷史上很少發生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的無故征伐與屠戮,因而也就沒有世界上一些民族間那種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分裂,而是這種分裂總會被更為長久的大一統局面所取代;中華民族內部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噪音,而是這些噪音總會被更為強大的和諧之聲所壓倒。歷史經驗告訴國人,分裂戰亂導致生靈涂炭,海晏河清才能安居樂業,因此家國團圓在我們這里是最為人喜聞樂見的故事結局。一般情況下老百姓不會像上層人士那樣關心政治,而在中國,統一卻是從上到下的全民意志,有分裂言行者無一例外被視為千秋罪人,這一敘事傳統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四、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為建構更具普適性的敘事學理論體系鋪平了道路
本研究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通過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為建設更具普適性的敘事理論體系奠定了方法論基礎。敘事學在西方興起之初,一些學者效仿語言學模式總結過各種各樣的“敘事語法”,但這些嘗試最終都歸于失敗,原因主要在于“取樣”的范圍過于褊狹。要想讓一門理論具備普遍適用性,創立者須有包容五湖四海的胸懷。但西方敘事學主要表現為對歐美敘事規律的歸納和總結,驗之于西方之外的敘事實踐未必全都有效。所以中國學者在探索普遍的敘事規律時,不能像西方學者那樣只盯著西方的敘事作品,而應同時“兼顧”或者說更著重于自己身邊的本土資源。這種融會中西的理論歸納與后經典敘事學兼容并蓄的精神一脈相承,可以讓誕生于西方的敘事學接上東方的“地氣”,成長為更具廣泛基礎、更有“世界文學”意味的理論學科。通過深入比較中西敘事傳統,有可能實現對敘事規律的總體歸納,實現對敘事各層面各種可能性的全面總結,這樣的敘事學才能真正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二)為敘事傳統比較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厘定了關鍵概念
本研究的另一學術價值,是為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確定了一套常用的概念體系,這對建設有別于西方的中國話語體系也有重要意義。?轮赋鲋挥性捳Z創新和范式轉換才有可能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創始”,課題組朝此目標邁出一大步,對以下四個關鍵性概念作了專門論述。其一為“敘事”,此前對其的認識多從語義出發而未深入本質,本研究將其還原為講故事行為,指出敘事最初是一種訴諸聽覺的信息傳播,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傳媒變革為后世的敘事行為增添了多少手段,從本質上說它們都未擺脫對原初“講”故事行為的模仿。其二為“敘事傳統”,課題組對這一概念作了首次界定,將其定義為世代相傳的故事講述方式——包括敘事在內的所有活動都會受慣性支配,慣性力量導致“路徑依賴”不斷自我強化,對故事的講述習慣就是這樣逐步發展成敘事傳統。其三為“中國敘事傳統”,課題組認為始于先秦時代的重視記言、多用引征、意象與隱喻,提倡簡練與含蓄等,影響了代復一代的敘事,成為中國敘事傳統的顯性特征。其四為“西方敘事傳統”,學界包括西方從未梳理這一對象,課題組對其作了系統考辨,指出古希臘羅馬文學之所以在西方敘事史上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在于它為未來的故事講述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三)為本領域及相關研究開辟出新的資料文獻來源
敘事如羅蘭·巴特所言存在于一切地方,魯迅曾說為官方所不屑的稗官野史和私人筆記,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費帑無數、工程浩大的欽定“正史”更為真實。本研究專辟“民間敘事傳統”這一子課題,把以往不受關注的民間譜牒等納入敘事研究的視野,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搜尋等手段,從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世界數字圖書館等收集到中西私修家譜數百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還將目光投向語言文字之外的陶瓷圖像,陶瓷器物上的人物故事圖因具有“以圖傳文、以圖演文、以圖補文”的功能,加之萬年不腐帶來的高保真特性,可以作為文字文獻的重要補充。瓷器為中國的物質符號,瓷都景德鎮就在課題組多數成員的家鄉江西,本研究充分利用了這一本土優勢。此外,課題組成員這幾年遍訪國內外博物館、研究所、展覽會、古玩店與拍賣行等,通過現場拍攝、網站搜索及向私人收藏家購買等多種途徑,收集到中西陶瓷圖片8000余幅,其中包括中國外銷瓷和“中國風”瓷上的1500幅圖像,它們構成16至19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眾所周知,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在全球有最早也最廣泛地流通,許多歐洲人之所以知道中國文化,最初便是通過景德鎮外銷瓷上的人物故事圖。為了將陶瓷圖像與其他材質的圖像進行比對研究,課題組還收集了大量漆器、金銀器、玉雕、木雕、竹雕、磚石雕、象牙雕、木版年畫、壁畫、糕模等民間器物上的圖像,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整理,建成了一座非語言文字的民間器物圖像數據庫。
五、首席專家簡介
傅修延,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會議評審專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敘事學相關著作有《講故事的奧秘》(1993、2020)、《先秦敘事研究》(1999、2007)、《敘事:意義與策略》(1999)、《文本學》(2004、2005)、《中國敘事學》(2015、2016年中文版,2020年斯普林格出版社英文版)和《聽覺敘事研究》(2021)等。專著《濟慈詩歌與詩論的現代價值》入選201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專著《中國敘事學》和論文《元敘事與太陽神話》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二等獎與三等獎,論文《為什么麥克盧漢說中國人是“聽覺人”——中國文化的聽覺傳統及其對敘事的影響》入選《<文學評論>六十年紀念文選》,主持完成過五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重點與重大各一),七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編輯:洪冰)
一、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批準號:16ZDA195
所在學科:外國文學·中國文學
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及單位:傅修延(江西師范大學)
進行時間:2016.12-2021.12
最終成果:《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共七卷)
代表性論文和論著:
1.《物感與“萬物自生聽”》,《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2“The ante-narrative on bronze wares and the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Neohelicon 2018年第1期;
3. Chinese Narratologies,Springer出版社,2021年;
4.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敘事——關于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與變革》,《文學評論》2018年第2期;
5.《論敘事傳統》,《中國比較文學》2018年第2期;
6. 《楚帛書四神時空屬性再探——兼論中國上古神話空間優勢型時空觀》,《文學遺產》2021年第3期;
7.《馬克思、布蘭維里耶與生物學種族主義——論?隆皠倮呤穼W”的譜系》,《外國文學評論》2019年第1期;
8.《要素與關系:中西敘事差異試探》,《外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
9.《敘事與聽覺空間的生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期;
10.《從八蠻進寶瓷瓶看全球化進程對敘事傳統的沖擊:兼論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文學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2019年第3期。
二、研究背景
傳統的一大意義在于其形成于過去又不斷作用于當下,為了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需要回過頭來認真觀察自己的敘事傳統,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與養分。此外,要獲得對自身敘事傳統的深刻理解,還須將其與西方的敘事傳統作比較,此即王國維所云“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學,勢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學”,他甚至還說“異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本研究堅持以對中國傳統的討論為主線,西方傳統則是以副線和參照對象的方式存在。這種“以西映中”的主副線交織,或許會比不具立場的“平行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因為比較中西雙方的敘事傳統,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深化對自己一方的認識——研究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不存在什么立場超然的比較研究。只有把自己與他人放在一起,客觀地比較彼此的長短、多寡與有無,才能發現自己過去看不到的盲區,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從何而來”及“因何如此”。
本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這就是糾正20世紀初年以來低估本土敘事的偏見。眾所周知,歐美小說的大量輸入與中國小說的現代換型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系,但在效仿西方小說模式的同時,一種認為中國小說統統不如西洋小說的論調也在學界占了上風。如果以大范圍和長時段的眼光回望歷史并與西方作比較,便會認識到沒有什么置之四海而皆準的敘事標準──中西敘事各有不同的內涵、淵源與歷史,高峰與低谷呈現的時間亦有錯落,其形態與模式自然會有千差萬別,不能簡單地對它們作高低優劣之判斷。中國敘事傳統如崇山峻嶺般逶迤綿延數千年,每個時代的每種文體都對故事講述藝術作出了貢獻,且不說史傳、傳奇、雜劇和章回小說等人所共知的敘事高峰,過去只從抒情角度看待的詩詞歌賦——包括詩經、楚辭、漢賦、樂府和唐詩宋詞等在內,其中亦有無數包含敘事成分的佳作,它們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座儲藏量極為豐富的寶庫。作為這筆無價遺產的繼承人,中國的敘事學家有條件做出超越國際同行的理論貢獻。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學術,沒有走向全面復興的時代大潮,沒有歷史創傷的痊愈和文化自信的恢復,就不會有本研究的應運而生。
三、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一)內容概述
中西敘事傳統比較涉及的范圍廣闊,本研究突破以小說為敘事學主業的路徑依賴,將中西比較的對象擴大到包括作為初始敘事的神話、民間種種涉事行為與載事器物、戲劇與相關演事類型、含事詠事的詩歌韻文以及小說與前小說類小說等。擴大研究范圍是因為如果完全依賴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敘事文本,無視匯入中西敘事傳統這兩條歷史長河的八方來水,對它們所作的比較研究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與廣度。本研究當然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敘事載體,選擇以上對象作中西比較,是因為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它們與敘事傳統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強關聯:神話是人類最早的講故事行為,在敘事史上的鑿空作用自不待言;民間敘事作為“在野的權威”和“地方性知識”,對敘事傳統的形成有一種潛移默化地影響;戲劇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大眾接受故事的主要來源,其在社會各階層的傳播遠超別的敘事形態;詩歌的敘事成分經常被其抒情外衣所遮蔽,因此有必要彰顯其“講故事”屬性;小說及其前身一直是敘事傳統最重要的體現者,更需要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予以深化和推進。
(二)重要觀點
1. 中西文化在感官倚重上的不同,導致敘事形式各有不同
既然是對中西敘事傳統作比較研究,就一定要找出兩者差異的根源所在。中西敘事的不同源于各自的語言觀、形式觀乃至相關觀念后面的文化,而歸根結底又是因為中西文化在視覺和聽覺上各有倚重。在聽覺模糊性與視覺明朗性背景之下形成的兩種沖動,不僅深刻影響了各自的語言表述,而且滲透到中西文化中人對事物的認識之中。以故事中事件的展開方式為例,趨向明朗的西式結構觀(源自亞里士多德)要求保持事件之間的顯性和緊密的連接,順次展開的事件序列之中不能有任何不相連續的地方,這是因為視覺文化對一切都要作毫無遮掩地核查與測度;相反,趨向隱晦的中式結構觀則沒有這種刻板的要求,事件之間的連接可以像“草蛇灰線”那樣虛虛實實斷斷續續,這也恰好符合聽覺信息的非線性傳播性質。所以西式結構觀一味關心代表連貫性的“連”,而中式結構觀中除了“連”之外還有“斷”。用文化差異來解釋敘事并不新鮮,從感覺倚重角度入手卻是首次。課題組多年來致力于探討中國敘事傳統的發生與形成,一直在念茲在茲地思考為什么它會是如我們今天所見的這種樣貌,接觸到麥克盧漢的“中國人是聽覺人”之論后,感到他的猜測與團隊此前的認識多有契合,中國傳統敘事的尚簡、貴無、趨晦和從散等表現,只有與聽覺的模糊性聯系起來,才能理得順并說得通,將“媒介即信息”(感知途徑影響信息傳播)這一思路引入研究,許多與中國敘事傳統有關的問題獲得了更為貫通周詳、更具理論深度的解答。
2.生產方式對敘事傳統亦有影響,新形勢下的中國敘事應與時俱進
不同的生產方式導致了不同的中西敘事傳統。西方人歷史上大多為海洋與游牧民族,他們習慣于在草原、大海與港灣之間穿行,其講述的故事因而更多涉及遠方、遠行與遠征。相比之下,農耕文化導致國人更為留戀身邊的土地家園與熟人社會。出門在外必然造成有違人性的骨肉分離,人們因而更愿意遵循“父母在,不遠游”和“一動不如一靜”的古訓。在安土重遷意識的影響下,離鄉背井的出游成了有違家族倫理的負面行為,遠方異域和陌生人的故事自然也就沒有多少講述價值。由于敘事傳統的慣性作用,我們這邊直到晚近仍然熱衷于講述熟人熟事,以異域遠方為背景的敘事作品堪稱鳳毛麟角,人們習慣欣賞的仍是國門之內的“這邊風景”(王蒙有部反映國門內故事的長篇小說就叫《這邊風景》)。
古代敘事較少涉及出游、遠征與冒險,表面看來似乎說明國人缺乏勇氣與冒險精神,但實際上這是順應時勢的一種大智慧。古代中國人主要是農民,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能維持基本的衣食自給,這種無需外求的生活導致我們的祖先缺乏對異域的向往與好奇。中國能夠一步一步地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前人選擇了穩扎穩打的發展模式。不過放眼未來發展,形成于農耕時代的中國敘事傳統亟待變革。全球化已是當前世界的大勢所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大批視野宏闊、胸懷天下的國民,不可能創造出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一國之民擁有何種視野與胸懷,是否對外部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又與國民經常傾聽什么樣的故事有密切關系。
3.中華文明垂千年而不毀,與中國敘事傳統的群體維系功能有關
中華文明之所以在世界古文明中碩果僅存,中華民族這一人數最多的群體之所以存續至今而未分裂,與我們敘事傳統的維系功能大有關系。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不會講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能把自己的故事講好,許多民族都曾以自己為主導發展成規模極大的群體,后來卻因內部噪音太多而走向四分五裂。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群體,其發展歷程雖然也是人數越聚越多,圈子越劃越大,但這個圈子并沒有像其他圈子那樣因為不斷擴大而崩裂,這與我們祖先善于用故事激發出群體感有關。
中國故事關乎“中國”,這一名稱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中國”不會永遠只指西周京畿一帶黃河邊上的小地方,秦漢以來中原以外地區不斷“中國化”的事實,讓我們看到中心對邊緣、中央對地方具有難以抗拒的感召力與凝聚力。還要看到漢語中“中國”之“國”是與“家”并稱,這一表述的潛在意思是邦國即家園,國家對國人來說是像家一樣可以安頓身心的溫暖地方。由于中華民族內部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緣關系,中國歷史上很少發生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的無故征伐與屠戮,因而也就沒有世界上一些民族間那種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分裂,而是這種分裂總會被更為長久的大一統局面所取代;中華民族內部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噪音,而是這些噪音總會被更為強大的和諧之聲所壓倒。歷史經驗告訴國人,分裂戰亂導致生靈涂炭,海晏河清才能安居樂業,因此家國團圓在我們這里是最為人喜聞樂見的故事結局。一般情況下老百姓不會像上層人士那樣關心政治,而在中國,統一卻是從上到下的全民意志,有分裂言行者無一例外被視為千秋罪人,這一敘事傳統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四、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為建構更具普適性的敘事學理論體系鋪平了道路
本研究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通過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為建設更具普適性的敘事理論體系奠定了方法論基礎。敘事學在西方興起之初,一些學者效仿語言學模式總結過各種各樣的“敘事語法”,但這些嘗試最終都歸于失敗,原因主要在于“取樣”的范圍過于褊狹。要想讓一門理論具備普遍適用性,創立者須有包容五湖四海的胸懷。但西方敘事學主要表現為對歐美敘事規律的歸納和總結,驗之于西方之外的敘事實踐未必全都有效。所以中國學者在探索普遍的敘事規律時,不能像西方學者那樣只盯著西方的敘事作品,而應同時“兼顧”或者說更著重于自己身邊的本土資源。這種融會中西的理論歸納與后經典敘事學兼容并蓄的精神一脈相承,可以讓誕生于西方的敘事學接上東方的“地氣”,成長為更具廣泛基礎、更有“世界文學”意味的理論學科。通過深入比較中西敘事傳統,有可能實現對敘事規律的總體歸納,實現對敘事各層面各種可能性的全面總結,這樣的敘事學才能真正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
(二)為敘事傳統比較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厘定了關鍵概念
本研究的另一學術價值,是為中西敘事傳統的比較研究確定了一套常用的概念體系,這對建設有別于西方的中國話語體系也有重要意義。?轮赋鲋挥性捳Z創新和范式轉換才有可能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創始”,課題組朝此目標邁出一大步,對以下四個關鍵性概念作了專門論述。其一為“敘事”,此前對其的認識多從語義出發而未深入本質,本研究將其還原為講故事行為,指出敘事最初是一種訴諸聽覺的信息傳播,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傳媒變革為后世的敘事行為增添了多少手段,從本質上說它們都未擺脫對原初“講”故事行為的模仿。其二為“敘事傳統”,課題組對這一概念作了首次界定,將其定義為世代相傳的故事講述方式——包括敘事在內的所有活動都會受慣性支配,慣性力量導致“路徑依賴”不斷自我強化,對故事的講述習慣就是這樣逐步發展成敘事傳統。其三為“中國敘事傳統”,課題組認為始于先秦時代的重視記言、多用引征、意象與隱喻,提倡簡練與含蓄等,影響了代復一代的敘事,成為中國敘事傳統的顯性特征。其四為“西方敘事傳統”,學界包括西方從未梳理這一對象,課題組對其作了系統考辨,指出古希臘羅馬文學之所以在西方敘事史上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在于它為未來的故事講述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三)為本領域及相關研究開辟出新的資料文獻來源
敘事如羅蘭·巴特所言存在于一切地方,魯迅曾說為官方所不屑的稗官野史和私人筆記,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費帑無數、工程浩大的欽定“正史”更為真實。本研究專辟“民間敘事傳統”這一子課題,把以往不受關注的民間譜牒等納入敘事研究的視野,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和網絡搜尋等手段,從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世界數字圖書館等收集到中西私修家譜數百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還將目光投向語言文字之外的陶瓷圖像,陶瓷器物上的人物故事圖因具有“以圖傳文、以圖演文、以圖補文”的功能,加之萬年不腐帶來的高保真特性,可以作為文字文獻的重要補充。瓷器為中國的物質符號,瓷都景德鎮就在課題組多數成員的家鄉江西,本研究充分利用了這一本土優勢。此外,課題組成員這幾年遍訪國內外博物館、研究所、展覽會、古玩店與拍賣行等,通過現場拍攝、網站搜索及向私人收藏家購買等多種途徑,收集到中西陶瓷圖片8000余幅,其中包括中國外銷瓷和“中國風”瓷上的1500幅圖像,它們構成16至19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眾所周知,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在全球有最早也最廣泛地流通,許多歐洲人之所以知道中國文化,最初便是通過景德鎮外銷瓷上的人物故事圖。為了將陶瓷圖像與其他材質的圖像進行比對研究,課題組還收集了大量漆器、金銀器、玉雕、木雕、竹雕、磚石雕、象牙雕、木版年畫、壁畫、糕模等民間器物上的圖像,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整理,建成了一座非語言文字的民間器物圖像數據庫。
五、首席專家簡介

傅修延,文學博士,江西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會議評審專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敘事學相關著作有《講故事的奧秘》(1993、2020)、《先秦敘事研究》(1999、2007)、《敘事:意義與策略》(1999)、《文本學》(2004、2005)、《中國敘事學》(2015、2016年中文版,2020年斯普林格出版社英文版)和《聽覺敘事研究》(2021)等。專著《濟慈詩歌與詩論的現代價值》入選201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專著《中國敘事學》和論文《元敘事與太陽神話》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二等獎與三等獎,論文《為什么麥克盧漢說中國人是“聽覺人”——中國文化的聽覺傳統及其對敘事的影響》入選《<文學評論>六十年紀念文選》,主持完成過五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中重點與重大各一),七次獲得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